热门标签: 道家问答 你好不好
道教问答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大学5号院延园招待所
  • 联系人: 17611400660
  • 邮箱: 17611400660@wo.cn
【箓】一部天师经箓包括那些共通要素?
2022-10-20
什么是“箓”?
众所周知,授箓是道教特有的仪式活动。“箓”字义同“录”,指记录神祇名讳、形象、部属以及符咒等其它相关内容的文书或簿籍。按照道书的说法,箓上神祇及其部属官将吏兵皆由气化而成,箓、气、神本质相同。
箓的基本功能有三:
一是作为入道和晋升法职的主要标志,二是防身保命,三是召神行法。
道士所受之箓有如帝王所获天降祥瑞(包括宝石、玉、剑、镜等实物和图箓等),后者可以证明帝王统治合法或确认帝王得受天命,前者可以证明受箓人已合法取得召神之权力并受箓上神祇将吏之保护。
道教中与箓密切相关的是符和经。箓与符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故通常连称为“符箓”。箓与经也是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中古时代的道教传授仪式是经、戒与法箓合并授受,宋代以后又将经与箓搭配使用,故也将箓与经连称“经箓”。箓还常与修饰它的字眼组成复合词,如“法箓”、“宝箓”、“秘箓”、“神箓”,等等。
一部天师经箓包括以下共通要素:
①经箓法词
即与箓相应的经、箓本身、请法词(请求授予经箓的词)。
②合同文凭
此所谓“合同”指授受双方的传度盟约,形式是同样盟文左右各一道,有符居中,从中剖分为二,授受双方各执其一,日后可凭此验证双方是否违盟犯约,故名曰“券契”。戴祥柳所藏天师经箓一般将合同分为“合同环券”和“合同券契”两种,总名“环契”。
此所谓“文凭”,指受箓凭证,又称“真凭实据”。文凭如合同一样剖分为两份,一曰“阳凭”,由受箓人自己封存,归真时随身安葬;一曰“阴凭”,授箓时焚化,呈寄神界衙门。
③牒印谒简
证明法职身份的文件,包括职牒(此所谓“职牒”又称“职帖”,与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颁发的“万法宗坛”职牒名同实异,后者相当于戴氏天师经箓中的文凭)、职印、谒简。
④金符箓祖
全称“虚无自然金符箓祖”或“虚无自然六合通天金符箓祖”,内容是三清道祖圣像、历代天师圣像及其赞诗。称“金符箓祖”,示诸阶经箓出自天师门下之意明矣。
⑤仙简旌封
此所谓“仙简”指证明得获神祇赐福、赦罪、解厄、延寿或神赐通关护照的文书。
此所谓“旌封”指证明得获神赐装备的文书。
⑥功德火牒
此所谓“功德”系“功德文牒”之简称,指证明冥府十宫或二十四狱赦罪的文书。
此所谓“火牒”指通启召役低级神明(包括司命、箓中仙官、社令、本境城隍主者)的文书。
上列文件除经箓法词之外,其它附属文件总称“附赠”、“附卷”或“附尾赠卷”。又,除共通要素之外,有的箓还包括特有的内容。
经箓的样式
戴祥柳出示的天师经箓大都系箓板刷印的纸质墨色文件(也有一部分系将箓板刷印件缩小复印制成),纸底颜色或黄或白。各道文件均由纸幅折迭而成,用纸甚多之大宗文件则粘连之。同一种箓通常捆扎在一起存放,外面题上箓名。同一道文件的复本也存放在一起,随时可以取用。
诸阶经箓都有文有图。箓本身和相应的经一般都是图文参杂,前者之图以符居多,后者主要是神图。各种文书中,插图较多的是金符箓祖,其它文件多是图、文各一道配合使用。
箓板刷印的天师经箓还须在授箓之前和授箓过程中填写,才算内容齐全。根据戴祥柳自印宣传手册《受箓玄机》,须按《天坛玉格》的规定推算俸禄、爵品、法派、职衔、花号、心印、奉教坛靖、元辰、元命、星君、飞星、过度、帝宫、治炁、三祖、三师、三清、三天、三元、五老、三化、八治、三行、六句、五衣、三会、五腊、四祭、六太、十八朝谒、黄道等事项,用墨笔填写文字中间的空白,或用朱笔画符,或圈点图文,或加盖法印,或彩色染着,等等。
尤其须准确填写的内容是,每份箓文呈寄何衙门,差何帅将递送,受理神祇名位衔额为何。
如按照戴祥柳使用的《天坛玉格》,上举三五都功版卷职箓须“差先天副将余将军,捧诣天曹权衡全量功德院,呈进圣师天曹界内主掌权衡全量功德主宰高真圣前”。
窃以为填箓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是确保呈寄神界衙门的授箓法事信息(包括受箓人姓名、出生时间、籍贯、由何星君主照、受箓日期、所受何箓、所受职衔等级,等等)准确无误,避免神界弄错档案,保证各道文件顺利呈寄神界诸衙门;其二是促使各道文件生效或灵验,避免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纸空文。填箓乃道门内秘功夫,非口传亲受很难懂其诀奥。
经过填写的各道文件还须按照所呈衙门及所差遣帅将分别攒集包封,用纸带将其与呈箓表、呈箓疏、呈箓箧皮和箓封函捆束起来。
除阳凭、职印、关文等少数文件可留坛供奉至受箓人归真羽化之时,其余文件均须在授箓时焚化,以呈寄神界诸衙门。

明代正一道道士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言伏魔杀鬼之法。内载杀鬼神将吏兵名额,太上北极神符、太上大杀鬼符,北极酆都六宫名及神咒、北极杀鬼印等。据称佩带以上符箓神印,诵咒念名,可摧灭精邪,摄伏魔蜮,除恶治病,「代天行化,助国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