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道家问答 你好不好
道教资讯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大学5号院延园招待所
  • 联系人: 17611400660
  • 邮箱: 17611400660@wo.cn
黄至安方丈《浅论“崇俭戒奢” 》
2022-11-07
各位领导,各位道友:
今日玄缘殊胜,中国道教协会玄门讲经活动在南岳举办,有幸与诸位一起坐而论道,真乃教门盛事。
有道是:
     祖师垂遗训,古贤撰经文。
     修行早晚课,论道到玄门。
     抛砖为引玉,学修共提升。
     容我谈浅见,敬望多指正。
本次玄门讲经的主题是“澄心坐忘,与道冥一”,但我着重围绕“崇俭戒奢”这个核心展开论述,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以及品读司马承祯《坐忘论》真经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各位大师切磋探究,还请不吝赐教。
先来说说何为俭?如何俭?
“俭”是道教三宝之一,出自《道德经》第67章,“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俭,就是“俭朴,俭约,节俭”的意思;经文“俭,故能广”,人的节俭,可以更好地使自己在某些方面达至宽广(广大)之地,指在某些方面可以达到很高的造诣。“俭”在道德经中的十分重要性,也因而始终被奉为祖训,道门中人几千年来身体之,力行之。崇俭抑奢,早已成为道教的行为规范之一,是道教重要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生命之源。
我们不妨把俭的概念放大一点,出家人的修行是不是也是一个崇俭戒奢的过程呢?我以为是的。在这里,奢是各种不良习性,俭是修真之要义。
我们出家之人首重修行。何谓“修行”?通俗一点讲,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的习气——知晓自己的毛病所在,再把这些毛病改过来,就是在“修行”。通过修行能做到随时随处心清神净,也就可以诸邪不侵了,也就可称之为“得道”了。可见,“修行”就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断精进的过程。那么世间种种恶习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私心与欲望,私与欲是主要的祸端。每个人,无论出家或在家,无论道家或佛家,或者其他家,只要能收敛、遏制、摒弃私心与欲念,终将能够成就自我,彰显美德。崇俭抑奢就是其中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能戒奢,方能止欲、戒私;能崇俭,即可修自身、利众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指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思是“心地要纯洁、纯粹、素朴,行事要真诚、朴实、无妄,少存私心欲念。”人是需要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的,要遏制自己心中的欲望,要顺应自然,能够知足知止。人生在世,赖以生存的起居用度之物固然必不可少,但所得必取之有道,享用也必合符度量,切不可贪之过甚。正如《人民日报》一则刋文:“清心明月,映照千古,历史旳镜子总能闪出冷静的回光。转作风、反腐败,外在的监督,制度的约束很重要,但内心的返璞归真、去私存公同样必不可少。”一个人通过修行最终能做到随时随处心清神净,也就诸邪不侵了,也就可称之为“得道”了。所以,“修行”即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崇俭戒奢的精进过程。
前段时间参读《坐忘论》,也是很多感悟和思考。
《坐忘论》是唐代茅山派第四代祖师司马承祯创作的道教典籍,代表了当时道教修炼理论的最高水平。他认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宝贵的是道。书中论述了修道的”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阶次,也就是七个层次或步骤,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字斟句酌,鞭辟入里,文词简易,内涵丰富。千百年来,不管是对于古人还是今人、也不管是对于道人还是俗人的人生成长,都非常有借鉴意义。
按《坐忘论》所述,我们要实现完美人生,首先要确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对这个目标“信敬”;然后与各种俗事的干扰“断缘”;不断地”收心”,不断地除尽被外界污染的凡尘杂念,永葆初心地朝自己的理想目标前进;修道者要能安闲自处地“简事”,果断摒弃分外及不当的事物,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专注聚焦;要善于“真观”事物,先知先见,真知灼见;这样才能做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泰定”;才能达到长生久视而神形合一的“得道”。如此这般,完美人生可塑,至高大道可修。
特别是《坐忘论》中第四阶次“简事”一节,尤为突出。从层面上看,七个阶次它处其中,论述正入高潮;从内容上讲,“简事”是之前二、三阶次的逐递升格,“断缘”了,就可“收心”了,进而能取舍决择了,这是一层更比一层深的阐述,从坐忘收心,到主静去欲,再到后文第五阶次的“真观”洞见、超凡脱俗,节节逼进,娓娓道来,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修炼精进的全过程。
正如《坐忘论•简事》中言:“事非当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毙于形神。我等修道之人,须要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在告诫我们,人的一生,一定会碰到许多事物,但我们不能事事亲历,物物皆偿,处事不当损伤心智,操管过度毁灭形体。我们必须有所选择,知其轻重,识其当否,明其利弊,断其取舍。不困于心,不乱于情,摒弃物欲,抵制牵绕,少私寡欲,排遣忧烦,平衡心理,做到心身愉悦,清净空寂,闲适恬淡,心无杂念,海阔天空,行也畅意,坐也安然,这样才能专注修行,虔心悟道。
特别是我们身处盛世,物质生活达到了极大地丰富,很有可能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容易产生放纵享用之欲,这对我们学道修行塑造完美人生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面对物欲,须豁达大度,知足不争,心气平和,不为物动,贵而不傲,富而不奢,这就是我们一直需要守持的极简极完美的清雅生活方式。
《坐忘论•简事四》也曾提到庄子有云:“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所以,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对身体对生活并无必用的酒肉佳肴,绫罗绸缎,普通蔬果最能养体,布褂棉纱穿着舒适。《西升经》亦云:“抱元守一,过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荣官。若不简择,触事皆为,心劳智昏,修道事阙。”为了我们的初心永葆,为了我们的信念坚持,为了我们的大道同证,我们都应该虔心习读经书,牢记祖训,严守戒律,笃定信仰,极简生活,抱朴归真,专意修行,这就是我们应行的正道。
司马承祯还在《坐忘歌》中云:“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少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有所舍才能有所取,有所弃才能有所得。这里面的“不恼、不求、不执、不贪”都是在強调一个意思,修行路上,要坐忘一切,心境空明,不为物役,不被情扰,止欲戒奢,不躁不骄。综上所述,我认为《坐忘论•简事》对我们修行人的崇俭戒奢的行事理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坐而论道,起而行之。借此良机,我提四点愿景,与诸君共勉。
一、戒私心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得一帆风顺。客观来讲,每个人是不可避免会有一些私心的,这个私心表现在人生道路上的诸多方面。
私心重的人,在信仰上模糊摇摆,举棋不定,畏首畏尾,游移不前;在思想上,爱出风头,沽名钓誉,急功近利,不择手段;这种人在和同事相处的时侯,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高人一等,唯我独尊,只能恭维,不能批评,而认为别人都是愚不可及,成天疑神疑鬼,吹毛求疵,损人利己,贪功诿过;他们在工作中拈轻怕重,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而生活中则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甚至花天酒地,腐化堕落;还表现在对社会态度冷漠,缺乏爱心,整日怨天尤人,不思奉献;对自然却无敬无畏,无视环保,一味违背规律,拼命索取。凡此种种都是私心诱发的种种丑像,可见“私”是奢之源,也是恶之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道祖老子在留给我们后人唯一一部经典《道德经》第一章中就提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告诉我们,人在无欲之时能至清至静,在杳杳冥冥之中最能洞察万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他教导我们,心地要纯洁、纯粹、素朴,行事要真诚、朴实、无妄,少存私心欲念。我们一定要保持纯洁朴素的本性,要遏制自己心中的欲望,不要争名逐利。要顺应自然,知足知止。一个人名声固然重要,赖以生存的起居用度之物也必不可少,但所得必取之有道,享用也必合符度量,不可贪之过甚。要知道人知满足,才不会遭辱身之祸,只有适可而止,才不会遭亡命之灾。事实上,我们与那些自私到死的罪犯的差别,就在于我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知道什么是名正言顺,知道以怎样正确的方式去争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论是生活起居,或是待人接物,都应怀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心,达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的境界。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还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就是说,所有兴兵动战、伤残百姓的罪恶,皆因私欲过甚、贪得无厌引起。所以说,天下的灾祸罪过沒有大于不知足的。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才会经常感到满足,才会不去侵夺别人,才能避免灾祸和罪过。同样,治理天下的人,只有少私寡欲,才会不动干戈,不施苛政,若贪欲过甚,妄施机诈,乱发淫威,便会压迫人民,也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
祖师爷一再教导我们,要去私心,控贪婪,少欲望,要止邪念,改恶习,远罪孽,也就是要我们一个又一个地战胜毁坏我们的灾难,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我顽劣的私心,努力塑造出自己的完满人生。
二、戒奢靡
出家人修行,就是在不断修正自己的习气——知晓自己的毛病所在,再把这些毛病改过来。奢靡就是其中一种很不好的毛病。
奢靡之欲罪大恶极。对于酒肉、罗绮、房车、财货、金玉的极度占有享用,终归招致自身的堕落毁灭,“是故于生无要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而有余者,必须舍之。财多害气,积则伤人,虽少而累,而况多乎?(《坐忘论.简事》)”
若留恋物欲,必将膨胀私念,生发贪婪,丧其本性,失其初心。这一切都是与我等修行背道而驰的,必须当机立断,斩草除根。若沉溺于声色红尘,就会迷失本真,不能守德守道,若热衷于珠宝财富,就会患得患失,无心度己度人。知足俭用,久乐长安,奢华丧志,物欲成灾。奢靡之风不除,道无生机,德无长进,教无昌盛,国无安宁。对于个人,奢侈带来穷困潦倒,家破人亡;对于国家,奢侈招致物资匮乏,国力虚空,对于教门,奢侈更如洪水猛兽,其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灭顶之灾。为了国泰民安,为了弘教扬道,我等必须远离奢靡,保持素俭。
今年6月8日,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会议还一再指出,宗教领域内近年来滋生蔓延的贪大求奢、借教敛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败坏了教风,损害了宗教社会形象,侵蚀了宗教健康传承的基础,妨碍了我国宗教中国化深入推进。整肃教风、正本溯源刻不容缓。目前宗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应形势所需、信众所愿,有利于端正教风,规范行为、激浊扬清,从根本上解决教风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宗教健康传承。
三、尚勤俭
道家先哲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儒家的孔子,以”温、良、恭、俭、让”立身,三国时贤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李商隐有一句名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提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他们都反复提到了一个”俭”字。可见这个”俭”字对于成功的重要。
我们道教自创建以来,历来就坚持崇俭戒奢、尚俭寡欲、简朴节制的教义教理,也有着清心学道,清廉修行、清简生活的优良传统。历史证明,这种理念和传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履行勤俭节约的方针。坚持勤俭节约,就是坚持道教中国化的方向,就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出身显耀,不可骄傲;创业艰苦,不能奢华;前路坎坷,不容安逸。以谦俭勤劳为生存之本,以骄奢淫逸为永世之戒。我们就能承传历史,开创未来。
老话一句:“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戒奢崇俭,需要上行下效。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贯主张要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希望党在执掌全国政权后,戒骄戒躁,戒奢戒腐。建国之后,毛主席更是把反贪污、反浪费当成全党的一件大事,倡议将“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勤俭节约,曾多次在不同场合作出指示、批示,例如在2013年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他强调指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以说,崇俭戒奢是中国传统、中国智慧、中国美德、中国气质。
当今国际风云变幻,新冠疫患未停,经济建设连受挫伤,在这负重砥砺前行之际,着重强调崇俭戒奢,更有其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我们有幸处于和谐的中国,但世界并不完全是和平的世界,战争的风险随时存在。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思想警觉和物质储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是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过去,还是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现在,崇俭戒奢的传家宝不能丢,艰苦奋斗的本色不能变。
四、修正性
修行乃是一条心路历程,必须要修持到不轻易被外事外物所牵动,能够视富贵如浮云,视奢华如乱象。修炼本心,闹中取静,静则生慧,慧能通玄。世人皆求好运。好运如何得来?天赋好运终是偶然,唯有修习精进方为根本。所以我们道家最是讲求学修并进,首先是学,无论是自我学习,还是贵人指点,又或是众友帮扶,你会变迷惘为明白,变莽撞为冷静,变糊涂为清醒,变愚昧为聪慧,变狂妄为理智,变恐惧为勇敢,变闭塞为开朗。接着是修,修心修身,形神兼备,你就能戒骄横立谦恭,戒奢靡立节俭,戒懒惰立勤奋,戒浮华立沉稳,戒恶念立善心,戒贪欲立清廉,戒张狂立淡定。
全国宗教界目前广泛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自觉行动,是全面从严治教的内在要求,是坚持道教中国化方向的必然途径。他要求道教界认真执行、积极落实活动部署。
全国道教界要反躬自省,举一反三,与贪大求奢、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划清界限,让崇俭戒奢价值理念深入人心,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努力塑造道教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维护道教领域的和谐稳定,为促进道教的健康传承贡献应有的力量。
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面对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如何能够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定力,真正做到崇俭抑奢,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我看来,对我们每位道徒而言,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力:
〈一)专注事业
选择自己能真正专注从事的一项事业,专心致志地干好这项事业。初心不改,心无旁骛,一念到底。不跟风,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这山望着那山高”,干一行就爱一行,干一行就专一行,干一行就干好一行。把自己有限精力,倾注到你所无限钟爱的事业中去。比如我们道教人,那就是坚心向道,爱国爱教,尊道贵德,弘法扬道,矢志不渝,为道教的健康传承,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二)俭朴生活
我们道教人秉承祖师爷的教导,早就崇尚一种极简生活,身边不收纳不囤积多余的财物和生活资用。古人有云:“良田万亩,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所以,不要对房子车子票子金子等财物有多占多有的欲望。饮食趋向清淡,以素为主,抵制厚味,健康养生;服饰意在舒适,衣着大方,打扮得体,干净朴素。住宅不避陋室,不必豪华高大;近行以步为安,远道公车环保。这样不仅能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还能帮助我们清除私心杂念,在纷繁的物质诱惑中清醒头脑,坚定信念。
(三)崇道立德
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慈悲相怜,不嫉不妒,恭谦礼让。向善怀慈就是修身,济世度人就是弘道。一生多做好事善事,乐于助人,尊老爱幼,救难帮残,热心公益。广施爱心,多作奉献,积累功德。大家都这么以诚相待,慈悲为怀,社会就会更加文明,更加温馨,更加和谐,更加发展。每个人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顺畅,更加充实,更加幸福,更加美好。
结语
读《坐忘论》,总觉每读一回,都会有新的收获,每品一句,都会有更深的理解。不论是初阶的“静坐、安坐”,或是渐深的“正坐、端坐”,以至更进的“坐忘、坐弛”,都在告诫我们每一位道徒,想要修道,先能舍事,外事俱绝,无以忤心,安而静坐,然后排开任何私心杂念,扫除所有游思乱想,摒弃一切贪欲奢望,心神由外向内凝聚,保持清明旷达,严肃庄矜,诚能悟出正道。其实,这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处事法则。在这里面不能有任何的杂念,必须从祖训真经中获得教益,汲取智慧,内外兼修,做到去私、去妄、去贪、去欲、去奢,做到脱离低俗,提升高雅,跳过障碍,修成正道,让传统的道教发扬光大,薪火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