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上嗣炎黄,道祖留世五千真文并以“道”为天下之教,再经祖天师一系开宗立派而使道教之名广布天下,历朝历代不乏崇玄修真高士。
因诸位先祖修行法门有所不同,当下道教可分为全真、正一两大派系。单从外在形式上看,正一道与世俗联系更加紧密,全真道的清修生活则具备更多的出世色彩。
也正因为这一点,很多人对全真道总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这一讲求出世和自我修炼的教派本应该不染人间烟霞,所以大众看到有全真道人常在世间奔走时,总是会产生一丝诧异。
世人之所以会对全真道人形成如此看法,与艺术作品中对世外隐者的美好想象密不可分。
道教崇尚逍遥,全真道人身上所具有的与世无争、恬淡自然的风骨为人们超越人生困顿提供了一种寄托。
诚然,认为道教应该以清静修炼为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要想全面了解全真道的修真大义,还需要从人生追求、修真态度和普度情怀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其一,所谓道人,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论其是否修道,都应该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全其本真,可看作是全真道人的人生追求。
道教素来以得道成仙为终极修行目标,以重阳祖师为首的全真道教对成仙理想进行了新的解说,《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提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
并非人人都可以修炼至肉体飞升的境界,但只要能在滚滚红尘之中做一个居尘而不染尘的人,就是实现了对现世人生的超越。
道教修行不应该只着眼于人生百年之后的功德果报,而是更应该着眼于当下的、具体的功行,从所历经的世事的千锤百炼中煅养出坚贞不渝的道心。
道教认为,我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和物都是含有道性的,道在万物之中,所以修道并非是脱离物质的基础而单纯谈论精神的超越。
全真道素以苦修、离尘为修行方式,通过这一特殊的修行方式,其表达的是对一切有形皆是短暂与虚妄的隐喻。
修道须破除妄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邱祖曾说:“道涵天地,神统百形,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者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祖师直言有形肉体终将毁灭,修道并非执着于万物的生灭,而是能够以超越的视角看到规律所在。
在至道之下,不为拥有而欣喜,不为失去而伤悲,因为一切有、一切无的轮换交替本就是道的自然体现,能以平常心去看待人生之中的有无相生,也就明白了道的根底是什么。
重阳祖师又言:“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无去无来,此是长生不死也。”
世间俗人总被欲望迷惑。只有能全其真性者,才能破除妄念遮蔽,既不做欲求的奴隶,同时又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际遇,真正达到“一志超然不外求,万事俱忘常内顾”的达观真境。
其二,既言人生修行的最大目标是全其真性,那么修真的法门是什么呢?修真的法门就是要以清静为一切的根本,以恬淡无为作为行事的具体法则,做到这些才能葆养出道人独有的仙家风骨。
清静恬淡、无为自然、少私寡欲等修真理念并非全真道独创,《道德经》中早有“清静为天下正”的语句,道门另一无上经典《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更是把“清静”作为修行的根本宗旨。
只不过相比起其他宗派,全真道人以苦修、离尘等等方式把修行的主旨发挥到了极致而已。
重阳祖师曾言,要把“气财色酒,一齐隳逐”,认为世间人们之所以无法达到真清真静的境界,皆是因为身处七情六欲之中。
谭处端有劝世诗一首,曰:“人被欲情染,情生神气伤。人还情欲断,步步履仙乡。”
全真道人所做的一切行持,皆是希望能够打破人生欲望的桎梏,从而得到一性真灵的自由解放。
与此同时,全真道并不提倡人人都以出家修行为上,对世间百姓的教化以敛情去欲为主。
丘祖曾说,出家修行的道人可以“恶衣恶食,不积财”,但在家修道之士必然免不了一些人情往来,唯以凡事“不宜过度”为基本原则。
针对各自的身份特征,分别教以清静身心的不同法门,在此层面上看,自度与度人的理念在本质上是相通为一的,这就为全真道的济世情怀奠定了根基。
其三,全真道人多是离尘修行,这与其教派本身所具有的普度人天的宗教理想并不冲突。自度,是针对修真者个人而言的修行目标;度人,是针对宗教团体而言的社会责任。
脱离济度的主题而谈自修,无异于缘木求鱼,终不可得。若没有自度基础而妄谈度人,亦将有可能将他人引向歧路。
全真道倡导修道者应该有真功实行,认为人们唯有在世间做出具体的功行,才能为升仙得道打下根基。
功行又分内功和外行,内功是对心性和丹功的修炼,外行则体现为行道济世。时至今日,道人仍惯以“慈悲”二字作为与人相见时的敬语,其中含有的真意便与重阳祖师在《玉花社疏》中引晋真人之言相契合,其曰:“若要真行者,须要修仁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若人修行养命,先须积行累功。有功无行,道果难成;功行两全,是谓真人。”
祖师又常常教导人们要时常怀有恻隐之心,见人所哀如己之哀,见人有过如己之过。
又如邱祖西行止杀的传奇事,进一步使全真道人的度人理想上升到普济人天的度世情怀。从表层上看,全真道以慈爱与悲悯的形象来度世人出离苦海,内在上仍然不离对自身功行的累积。
以自度之理去教化世人,以度人之功做自我修证的法门,二者虽名异,却是道同。
若能把全真道自度且度人、度人更自度的宗旨内化成自我修行的真功行,那么大罗天界的逍遥理想也就指日可待了。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
尔时,元始天尊与诸大众,在上阳宫内敷演教法。时有洞渊天尊上白元始天尊:窃见下界生民,尽染瘟疫之疾,四肢壮热,手足酸疼,头痛眼华,五脏盛热,迥如针刺,不能吃食,如何救疗?是时,元始天尊曰:皆是下界生民,处居人世。不敬三宝,呵天骂地,全无敬让。心行谄曲为非造罪,致令此疾所伤。凡为人民,身强力健,不知回向,出入往来,并无避讳。盖是五帝使者,奉天符文,牒行於诸般之疾。凡人之所为,系在簿书,遂行其毒。若人吸着,便成此疾。如有男子女人,家染此患,宜令阖家断绝五辛,低声下气,柔软身心,欢喜慈愍,礼谢辞遣。置立香位,请道迎真,於家建立道场。焚香转诵妙经,依教礼谢,开於道位。次施设斋筵香灯,如法请於天符,十二年行病神王,五帝使者,七十二候圣者,二十四炁圣众,行瘟大判官,偯药主事,行猪羊牛马瘟疫使者,松灾使者,疠毒使者,地分神王后土社令,各领部众,俱降道场大道之处。解此毒疠,宜转此经,一时禳谢。若凡人系在簿书,仍须勾销放赦奏闻。今有弟子某,归依投恳,拜奏诚心,莫为留难,改死重生。於是,圣者见此礼谢,收瘟摄毒,故不流行。是时,元始天尊乃为颂曰:
太上立科教,敬信除灾殃。瘟疫留毒害,闻善化吉祥。
归依念三宝,家门渐吉昌。芳能转此经,鬼祸悉潜藏。
是时,洞渊天尊并诸大众,闻此圣言,各各欢喜。作礼而退,信受奉行。
太上洞渊辞瘟神咒妙经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