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道家问答 你好不好
道教资讯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理工大学5号院延园招待所
  • 联系人: 17611400660
  • 邮箱: 17611400660@wo.cn
【道法内秘】存想简论
2023-01-05
存想简论
——道教思维神秘性的初步探讨 
刘仲宇著
 
法师与常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他常处在一种能与鬼神交通的状态。《南史·沈约传》说杜子恭“通灵有道术”,有道术与通灵相联系,通灵是道术的前提。那么怎样通灵呢?法师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存想。存想,是法师精神世界中发生的、内秘的活动。所谓召将,所谓面对鬼神,所谓行持,总之凡法术中的一举动,都受到存想的制约,它使法师的精神活动,与常人的活动形成相当的区别。讨论法师的精神状态,必须从存想开始。
存思,又名存想,常简称为“存”,若存想专精,则称为“精思”。它是道教最常用,最具特色的思维方法。在道教徒的修炼中,在其法术中,斋醮科仪中,广泛地运用着“存思”的方法,而且往往成为全部法术、科仪的关键。论道教思维方法,不能不讨论存思。甚至可以说,存思是道教思维方法的实质所在。就法师的能力而言,掌握存想的方法,至为关键。一般科仪书中都在仪式开始时有“存念如法"'"注念金容”一类的提示。意思都是要法师和道场执事,依照规定的场景、次序存想面对仙真,将意念灌注在所面对的仙真(主要是三清等尊神)容颜上。至于在行持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少不了存想。
 
(一)沟通人神的精神通道
存想思神的方法渊源极古。从现有文献看,至少可以溯至《管子》书中《内业》、《心术》诸篇产生的时代。《心术下》云:”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 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千四极"。这儿讨论的是如何认识世界,不过说形正则“神"翼然自来,征之《内业》, 神、精、气三者相通,都是道的别名。《心术下》又说:“思之思 之,(思之)不得,鬼神将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  此段话《内业》作“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尹知章注:"言今能致鬼神者,非鬼神自见其力,盖由思之不已,精气之极也。”《内业》诸篇本以精气“流行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所以精气之极便可致鬼神来通之。其致之之途,在于“思”。这种学说,颇怀疑与古代巫术有关,但《内业》的作者将之采纳提升为哲学理论,而后世的方士、道士仍将它当做通神的手段。《太平经》中有多处谈到存想思神的方术。其中卷七二《斋戒思神救死诀第一百九》当有问:“神亦不可妄空致,妄得空使也。“回答说:“善哉,子之问也。然欲候得其术,自有大法,四时五行之气来入人腹中,为人五藏精神,其色与天地四时色相应也;画之为人,使其三合,其王气色者盖其外,相气色次之,微气最居其内,使其领袖见之。先斋戒居闲善靖处,思之念之,作其人画像,长短自在。五人者,共居五尺素上为之。使其好善,男思男,女思女,其画像如此矣。此者书已众多,非一通也。自上下议其文意而为之,以文书传相微明也。吾书虽多,自有大分,书以类相聚,从字以相明,则毕得其要意。”这儿说的大画像思神, 而四时五行之炁,入于五藏,为精神,亦有形象,画出形象,对着思神,使之永固于身。后面复加解释说:”此四时五行精神,入为人五藏神,出为四时五行神精。其近人者,名为五德之神,与人藏神相似,其远人者,名为阳历,字为四时兵马,可以拱邪,亦随四时气衰盛而行。其法为其具画像,人亦三重衣,王气居外,相气次之,微气最居内,皆戴冠帻乘马,马亦随其五行色具为。其先画像于一面者,长二丈,五素上疏画五五二十五骑,善为之。柬东之骑神持矛,南方之骑神待戟,西方之骑神持弓弩斧,北方之骑神持镶楯刀,中央之骑神持剑鼓。思之当先睹是内神已,当睹是外神也,或先见阳神而后见内神,睹之为右此者,无形象之法也。亦须得师口诀示教之。”由此可知思神亦即致神,精气之聚便是神,神气具足可以救病,而神气之化,可以现出神将。后世的思神召将之法,已具体而微。
不过《太平经》的作者,似乎文化程度不怎么高,表达不甚清楚,存想思神的方法得以大发展,是在上清派中。
这种存想修炼之术,后来在上清派中达于极致。他们的《大洞真经》就是一部存想之经,而《黄庭经》则是存想身神之法的集大成。
顺便指出,不仅以存想为名的修炼之术,就是其他一些内炼方术,诸如守一,守三一之类也运用了存思的方法。这些,后文还要述及。
上面说的存思,存想,乃限于修炼形神以臻长生之境。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存思有思内境,亦有思外境,有存本身之神,也有想身外之神。而且“存”为存想称,“存”与“想”遂致同义。在种种法术和奏达天庭的仪式中,这种思神之术,成为关键,成为灵魂。
一般地说来,存想在各种斋醮科仪中不仅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是造成种种灵境的手段,是章奏达天庭的通道,也是神将收妖邪的威力所在。
斋醮科仪中的一个重要关目是召请神将。正一派的科仪中称为出官。一般是奏请玄、元、始三炁降入自己身中,召出值日功曹、捧香玉女,骑龙驿骑吏等,在奏请之后即有一段存想,想像诸神严装盛服各各被唤出,列于左右待命。在其他道法中,依所事不同,常召请灵官,各路神将,诸仙境职司之神等等。那办法,除了符、咒、诀、步之外,使之实现的最重要一着,也是存想。所以《灵宝玉鉴·存神召将论》云:“诸品道法行持之时,皆以存神召将为首。”其余在建坛、化坛法师变神及"遣将“执行任务,也皆以存想为主脑。
上述化坛、召将,为各种法术仪式的前提。《道门科范大全集》在各醮仪开始时总有“法官升坛如式,各礼师存神(或存念)如法”两句话。盖升坛为行法之始,存神为召将之方,前者化凡境成仙境,后者假神将达尊圣(持章奏诣三清圣境、 玉帝宝殿等处)行神威(拘斩妖魔等),舍此则无由通神。二者的关键,又在存想。法师上坛场,第一要件,便是存想有真灵在坛:
        先瞑目存经、籍、度三师在西面,次存上仙蔽身大将军姓唐名宏字文明,戴朱阳赤帻通天大冠,绛章丹衣,带龙头玉剑,左手持金符,次存上仙隐影大将军姓葛名雍字文度,戴朱阳青帻通天之冠,绛纨丹衣,手持玉载,次存 神藏形大将军姓周名武字文刚,戴朱阳赤帻通天之冠,绛章丹衣,手执玉阳之节。次存有真官绛衣乘九凤。次步破秽斗,存北斗七星覆己头上;斗柄指前,不得遮耳目。次方称法位,关白斋意。
这里的唐、葛、周原从正一箓中来,号称三元大将军。存想他们来临,坛上始有神圣呵护。后面的步斗照时,又有一段北斗飞覆头上的存想,然后才能开始称法位。说明建斋之意。在上章奏时,一般要卷帘化坛,即在想像中拷起尊神殿前珠帘,化坛场为三清圣境或灵霄宝殿,这些存想皆是主脑。除化坛、召将诸关目以外,变神、上章奏、上香、启圣等等,都少不了存想,也可以说,最终都是由存想完成的。在整个斋醮中,坛场布置、声乐、诵经、念咒、书符、步座、捏诀等等,都是有形的外在的,只有存想是法师内心的活动。恰恰是在外在形式的配合下的内心存想才是沟通仙凡的实质性通道。
综上所述,存想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在道教中,曾经作为诸神守舍从而形神永固、跻于仙位的修炼之术;在称作“变化 之玄伎"的法术中沉想使行法者呈现种种神奇的能力;在一般的斋醮科仪中,又是由沉想而入圣境行仙法。无论在哪一种场合,存想都是沟通人神的最重要的、最关键的通道。
正是这种思维方法,使道教徒与平常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很大的不同。平常人视虚空为虚空。道教徒则通过存想在虚空中“见”到神灵的活动,并使自己参与神灵活动中去。存想,历来被道士视为内秘,如果说道不外传是他们的传统,那么法师的存想内容尤其秘不外泄,及《道藏》行于世,学人才得以从中窥见一些端倪。可以说,各种道书,尤其是各种斋醮,法术中有关存想的记载,多少向我们展示了一些道教徒宗教思维的真相,透过他们,使我们对素来视作神秘主义的道教行法和修持中的心理状态,心理机制才略有了解。
(二)形象而流动的宗教体验
存想作为内秘的思维方法,实质上是道教徒内心的宗教体验。举凡神仙的真切、崇高、威严等等,以及自己与神仙世界的统一,在存想中都得到完整的体验。在道教徒看来,他们真实地想像神灵世界是真实的世界,从而信仰的对象是真实的对象,自己与所召唤、所皈依的尊神仙圣的交往乃是修道有得的表现。作为法师,经常要设想自己处于一种人神合一的境界,当然更要善于运用存想的方法了。
存想体验的对象,是形象著明的神灵世界,存想的第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形象性。
上文提及守一之道,道经认为“人能守一,一亦存人”而所守之“一”,乃是三位神灵。"一有姓字服色,男长九分,女长六分,或在跻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中,或在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或在人两眉间,却行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上丹田也”产可见所存对象并非《老子》哲学中那个抽象的概念 “一",而是形象著明的神灵。可以说,所有的存思都是有形象的,或者说是惟象的。所以葛洪叙述了一种辅助存思的“四规 镜法”:用四面镜子置于前后左右,即可照见种种神灵。四镜交相辉映,因光线入射、反射角度不同,必然重迭和扭曲地出现许多形象,葛洪便称:“用四规所见来神甚多。或纵目,或乘龙驾虎,冠服彩色,不与世同,皆有经图。欲修其道,当光暗诵所当致见诸神姓名位号,识其衣冠。不尔,则卒至而忘其神,或能惊惧,则害人也。为之,率欲得静漠幽闲林麓之中,外形不经目 ,外声不入耳,其道必成也。" 各种神灵有经图绘成, 要修存思“当先暗诵所当致见诸神姓名位号,识其衣冠”,形象认准了,记熟了方可入手修炼。所以存想的训练,要点在形象的熟记和准确,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有关存想的道书,都对所存想的形象作出具体的规定和描绘。
且先看些例子。
上清派的要籍《上清大洞真经》所载存思要诀相当集中,其中每存思一神,都有咒有诀,也有相关的图像作为说明。随手拈个例子。卷二所载《高上虚皇君道经》载思“太微小童”法,先述其姓名位号:"谨请太微小童干景精,字会元子,常守兆舌本之下,死炁之门,口吐赤云绕兆一身,化生血液,上凝泥丸,泥丸坚明,百神方位。”然后正式存思。“真思太微小童干景精,真炁赤云之色罩于顶上"'"次思赤炁从兆泥丸中入,兆乃口吸神云,咽津三过,结作三神,一神状如天蓬大将,二神侍立,下布兆肝内游遍,却入心内绛宫,上充舌本之下,血液之府。”对于神的姓字、位号,其炁之色,成形后的像貌及往返路线和归宿都说得相当具体,同时附有一幅存思图。像这种以图和描绘文字并列的存思之书,《道藏》中载有多种,那么细心地配以图像,自然不是为了美化版面的需要,而是给存思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蓝本。
当然多数道书尤其是斋醮科仪中,对于所存神形象仅用文字状写。依所召之神的职司位号不同,其神形象个性鲜明,玉女的娴静,帝君的庄严,灵官的威猛,雷部将帅的狩犹跃然纸上,那么在存思过程中即一一鲜明地呈现在法师的面前(所谓“临目存之",即眼半闭半开,既隔开外景,又使眼前恍惚有所见)。试以《道法会元》卷二五四载《东岳温太保考召秘法》为例。此法要存想神将临坛,并且摄温太保及其属将入符,故先对温太保及其属将形象作详尽交待,对于温太保,描写说:“东岳统兵天下都巡检,掌急取人案典者,翊灵昭武温太保琼,字子玉,又讳褒,身长九尺余,青面,青手,撩牙,唇红,发赤,眉须赤,金眼挣狩,裹紫巾方顶,着雁花绿袍,金束带,黑吊鞦绿靴,豹皮棍,手执金骨朵,捉祟仗剑,出入左右,领四大猛将,统领三于精兵,五百铁骑,乘黑厒追风骏马,旗仗"。一个狩猛的神将被描绘得个性鲜明。对其属将,不同的身高、年龄、武器等等,也有各别的状写。这些都告诉我们,存思的对象,是生动具象的,决非抽象的思维。
存思的对象,不仅是形象鲜明的,而且是灵动流变的。可以说,存思的另一特点,是在唯象性基础上的流动性。在存思者的体验中,那些鲜明的形象都是活的,变化莫测的个体,他们应召而来,受命而往,执行着凡人所无法执行的任务。至于存想自己的元神蹑空而行,更是在一幕幕场景的变换中体验到飞神谒帝的妙术。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二八二载《大罗默朝内诵》,对于叙述朝见元始的方法,相当典型地表现了形象的流动性,此法存思内容为一个完整的活动场景,因其较长,此分五段征引:
        真人在大赤无中炼秽变神步罡了毕,即以舌柱上腭, 化为虹桥,五脏之炁化为五色祥云,捧桥直接天上。
        即存运神会道功曹弁冠,青衣皂缘,穿黑履,佩玉,又存四直功曹四人,弁冠大袖,佩符,左青右白左红右黑,凡六人成三对,前引先四直。
        次运神会道,遂挑诀闭气,存此功曹引真人乘云炁自绛官上重楼,度虹桥。既登桥,觉如历数万里之远,望桥外金阙崇楼,紫云掩映,有金牌玉字云:"三天门。”下有二守史,星冠服,守门。既到门外,功曹不入,祝云:"谨告:今为某事朝谒三天金阙玉陛下,伏望天门守吏特赐矜允"。
        次存守吏引入三重门里,见大殿金字崇严,神光遍照。有直日灵官二人如功曹之服相,接引入大殿门,见元始御五色狮子之座,有金光紫云围绕,左右侍卫俨然。遂从左廊而上,当殿堤再拜长跪具奏,祝云:小臣某以今清旦朝谒诵经,或为某人某事。意乞赐感应。
        即诵经九过,存元始与真同诵,经声琅然,金光自经声中发,灌沐身心,内外光明,然后忏罪祈恩,不过十六宇,毕。仍前再诵,存元始亦诵,金光下映我身,我乘金光上殿至元始前,左旋九匝,与元始合为一体。诵经不辍,驾祥云狮座,与万真侍卫,自大殿门而出。直度虹桥,入绛官,端坐狮子之上,再诵经三遍,咽液三过,行神光大定之法,乃寂无遗响之时也。
这是想像中的朝谒大罗天元始天尊的诀要。从元命真人出现开始,一直到朝元结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存思者在场景的变换中,体验到了空间的辽阔(如历数几万里之遥),但这一辽阔的空间在存想中却是瞬息而至的。在这一体验中,自然没有明确的速度概念,因为其时间体验是浑沦的,诸道书中往往只以"须臾""歘然"含混带过。但存思者还是多少体验到了活动的历时性,所以能够排出事件发生的顺序。"入天门”的那一段是十分有趣的,因为它特别活灵活现地映现了人间要进入帝王之府的仪礼。最后存思自己变为元始天尊后归位绛宫,则是”与道合真”的一种形象体验。这种形象的顺次流动,几乎是一切存思都有的。所以有的法师说:“神仙之道,恍惚之间,斯须则至,存念不宜久。时供常起,有在心一念一起,则了然矣。”意思是存想中的神仙之境是恍惚流动的,念头不可常驻一境,比较适宜的办法是一念一起身,使内在的意念的流 动和形体的起伏节奏相配合,这样便一幕幕清晰了然。
存想本身是形象的、流动的,它所构筑的神仙世界,是仙灵歘息往来的神秘境地。借助了它,道士才能直接“面对“这一凡人无法感知的仙境,借助了它,法师们才有邀翔虚空,朝游北海暮苍梧;也还是借助了它,行法者才具有降妖捉怪,腾天倒地的法力。因此,神仙信仰的本身,要求存想必须具有形象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而借助了这种特点,修道者、行法者才能体验、领略到内心的信仰。
(三)存想的训练和消除杂念
因为存想面对的是一个信仰的千变万化的世界,所以对存想者的要求,第一是诚——诚则灵,虔诚了方能绝对依赖存想的内容和功效为真实,破除一切心理障碍,第二是熟练,《登真隐诀》等书中称为"渐渐调熟"。而“调熟"的根本要求,在所思的形象著明。“守一之理先宜一、二年中精思苦到,须得仿佛,便易为存想也。”开始训练时,形象尚是似有似无的,但仿佛有形,方才可以存想,而存想久久,乃得形象显明,即所谓“真神见形”。
再如遥视,遥听之法:“常敛闭目而卧,安身微气使如卧状,令旁人不觉也。乃内视远听四方,令我耳目法万里之外,久行之亦自见百万外事也,耳中常闻金石之音,丝竹之声,此妙法也。四方者,总其言乎,当先起一方而内注视听,初为之实无,仿佛久久,诚自入妙"遥视万里之外,诚显极大神通,其训练方法,是从存想内视着手,内注视听,开始仿仿佛佛,锻炼既久,才能入妙。在存想中则妥求专精注念,临目存之。张万福要求法师在请圣后,”便伏想真灵百匝干重,亿乘万骑悉在坛所,各依位次俨然陈列,灵真光辉焕耀,肃然在目前。心说俨然,肃然,都是连仙真的神态也描绘出来了。那样,存想者才能生动,鲜明地而又深刻地体验到信仰的真实。
一个合格的法师,存想的训练须反复、长期地进行。上面提到的各种训练,都是在日常坚持不懈,积有时日乃至成年累月方臻成功的。法师的存想训练,不少是针对各类不同法事而设的。比如“考召"一法,系模拟召集鬼神、考问作祟缘由并随之“处理”的。法师的日常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存 想“搜捕"、“杀伐"邪鬼的训练。《金锁流珠引》卷二八《考召法师说巡游图法》云:
        夫志心求道,须每十日一思存,游巡世界国土之中, 领将军吏兵行数十里之外,如大将军行军布阵相似,亦存摄御前军(前军者是上元将军唐、中元将军葛,左右而行, 朱雀将军居中行,导引如法,把戟,旌旆幡赤色,周将军及五德将军在后,围绕数匝,与玄武六纪将军合为数阵,飞空而行,五云飞飞,旌旗赫赫,盖天满地,不可当敌。又本师前领也)。引导冲灭凶顽妖精,思复军,复军回合,卫我正真之炁,志人之身,亦救未晓之人身家灾害,助国安邦,济救危厄,两兵相伐,彼此俱散。志人长巡,即救得难,以著阴功,功满升仙也。 
要求十日思存,从目标上说,当然有广积阴功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反复的操练。
前面提到过法师在法事中会出现预定的存想内容没有出   现的情形。这种情形,主要根于法师用心不一,精神外骛,情绪起伏。严重的情况,在行持中会出现,“魔试",所以法师平时训练时,都注意预防其“魔"。在法事中,有时尚要专列"遣魔”的关目。
按所谓“魔试",在理论上被说成是妖魔出现。假如我们从心理学上分析,实际上是用心不纯,内心某些恐惧,疑虑,贪爱等情绪的外泄而造成的幻像。称之为“魔”是一种宗教的解释。道门中将行持中的“魔试”分为十种,号称十魔。它们是天魔、地魔、人魔、鬼魔、神魔、阳魔、阴魔、病魔、妖魔、境魔。
I, 天魔  夫天魔者,修炼居山之士一念纤尘而被魔王之所败,而不能成真。何者?正炼大丹修真养浩行持入靖,或目见显现形影、幢盖、痛花、百种天香、异云覆室,或耳闻仙乐之韵,此乃天魔之所试,即非正道之所履行也。
2, 地魔 夫地魔者,行持之士步罡变神书符咒水起念不正,多被地魔之所试。何者?正欲思存而心生疑义,步掐书咒而乱其心元,或照形而不辨其姓名,或附身而不通言语,抵敌道法,毁辱真文,皆非邪鬼之所依,即是地魔之所试也。
3, 人魔 夫人魔者,行持之士皆有之。或居山,或入室,书符步咒抬诀行持,方欲行用,一念有殊,或被言语喧哗,秽臭腥、鸡犬、孕妇、师僧尼俗冲突坛场,以至惑乱法身,思存不正,符水不应,咒诀不灵,皆人魔之所试也。
4,鬼魔  夫鬼魔者,行持之士,或治人于郊野之中,或建坛于伏尸之地,一念稍误,即夜梦魅,屋宇虚鸣,禽鼠出以现形,蛇虫显其怪状,惑乱正法,恣坏灵坛,皆鬼魔之所试也。
5, 神魔  夫神魔者,行持之士,或因驱摄,或破庙除精摄祟召魂,一念恣狂,多为神魔之所试。或现形影,或作言词,抛石旋风,吹号叹泣,变化多端,见其异状,盗法坛之供具,窃丹药之秘文,惑恼法身,无有休息,皆神魔之所试也。
6,  阳魔   夫阳魔者,行持者正欲内行以济生死,其一念心或不真,情欲四起,怨憎作念,受者情怀,烦恼忧心,是非竟乱,此阳魔之所试也。
7, 阴魔  夫阴魔者,居山之士修习秘文,或思存之际,入室之间,一念差殊,即闻四野歌悲,冷风乱作,心生倒见,妄起贪嗔,谈及杂言,多宣死讳;或行于道路,逢僧遇尸,血秽厌我神光,皆阴魔之所试也。
8, 病魔  夫病魔者,行持之士一念乖殊,四大失理,饮食差时,寒暑失调,多生病患,缠绵不退,损害行持,此病魔之所试也。
9, 妖魔 夫妖魔者,山林多有之,凡入靖修炼,一念不真,多招狐狸、山精、石怪。妖魅恐人成道,化作妖艳,以求宿食,或歌艳丽诗词以现形影,故行大法之士,多忌之。
10, 境魔 夫境魔者,行持之际,或于道路别室之中,见一物而一念起贪嗔之心,目视非色,耳听恶声,或入室中见诸气象形影之端,皆境魔之所试也。
观他列出的"十魔”,实质是在修炼过程中,和行待法术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扭曲。其起因,都归咎于“一念纤尘” “一念有殊"。仔细分辨起来有三大类情况。一是纯粹由千念 头不正、情欲未清的。如“天魔”“阳魔”和"妖魔“修丹者急千求成,或一心追求某一境象,结果走火入魔。丹法中称炼已不 纯所致。炼己,指去掉杂念。杂念不净,当入静以后便会出现 种种幻像便是“天魔"。阳魔,乃是由于情欲、憎爱没能制住, 在行持中受情绪影响,造成颠倒错乱。至于妖魔,实乃根于性 心理失衡,无从制约,以妖怪变美女与之调情的形式出现。本 来性心理失衡,易千做性梦或白日梦。不过一般纵有心猿意马的情形出现,可以用理智克制,完全不能克制,方会出现人与“妖"恋爱,人被妖迷的歇斯底里症。法师行持中,进入窃冥恍惚状态,正常的思维被压抑,一旦从潜意识中泛起情欲, 浮出幻象,便颇难觉察。所以有很大危险。第二种是由于处于清幽荒僻的境地,或在行持中被人、物冲撞,因而打乱原定 的存想程序,心骛外境,或生恐怖。如鬼魔、阴魔、神魔都是。郊野和有野尸暴露之地,自然易致恐怖作想,而伐庙、驱摄本 来是要想象自我战胜邪神妖鬼的,然而思想进人此境界时,或因气俀,或因分心,皆会有反客为主,驱鬼者被鬼迷的情形出现。境魔,则时被外物引起贪嗔之心,行持时产生诸般幻影。最后一类,则是身心不适,有碍行持,称为病魔。
上述三类情形,症结核心在于杂念不去,情欲不净,显示出定力不够。所以法师的存想训练重要的一项是修定力。诸道书在说明修炼方法时,都要求收视返听,万虑俱消,原因就在这里。然而在存想中,依图模拟想出神将、境界、形影易,要想避免魔试难。因为法师平时修炼真的做到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少,潜藏在意识深处的种种依道门标准说不净的念头、 情感乘机而动在所难免。好的法师,在千思想入魔能及时醒悟,则有险而无害。